中国古代以山水作为题材的绘画,萌芽于魏晋时期,但此时对山水的描绘,仅是作为人物绘画的附庸,并且在表现技法上存在“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现象。这些特征可从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见到。但是,在六朝刘宋宗炳、王微的画序里,对山水绘画技法的描绘似乎较为完善,而且从写生入手,运用小中见大的手法。又《历代名画记》载梁萧贲“曾于扇上画山水,咫尺内万里可知”。原作虽不得见,但可以想象得到它与《洛神赋图》表现山水技法的不同。刘宋去东晋不远,其中演变之快令人惊叹!
隋唐五代是山水绘画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有关山水描绘的技法超越前代,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先后成熟,山水绘画遂成为独立的画科。隋展子虔、唐李思训以及五代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画坛巨擘均有开创之功,其艺术风格也成为后世追效的楷模。
在北宋画坛上,山水绘画的创作与前代相比,在深度和广度上均有发展,因而成就突出。此时的画家深入自然,细心观察体验,着重于对自然山水的形势结构进行研究,比较各地
力,并且也使之更符合文人绘画的意趣。
元代中后期,在山水绘画创作上,以“元四家”即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为代表,运用简练超脱的艺术手法,把中国山水绘画提炼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代表了这一时期山水绘画发展的主流,对明清两代山水绘画影响极大。
明清两代,对于山水的描绘,既有摹古,又有创新,同时,更加注重文人笔墨,且宗派众多。 明代成化至嘉靖年间,苏州地区的“吴门画派”以沈周、文征明为领袖,追随者甚多。此画派属于文人绘画体系,以“元四家”为宗,对明代中后期画坛影响达百年。 清代初年,王时敏、王鑑、王翚与王原祁四人画风相近,均以摹古为主旨,崇尚董、王和“元四家”,讲究笔墨趣味,遂形成“四王画派”,且居画坛正统地位。这种画风影响了整个有清一代。与“四王”相反,在清初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反正统派的画家,他们大多是明末遗民,政治上不与清统治者合作,艺术上主张抒发个性,反对陈陈相因。因此,作品往往感情真挚、强烈,风格独特、新颖。其中的代表画
的山水形胜的不同,并寻求以不同的笔法去表现各种不同的山石、树木。南宋的山水绘画,在继承北宋风格的同时,以“偏角山水”为代表 , 即不讲求山川形势的完整性,往往突出某一个局部,加以集中和强化的描写。两宋的山水绘画创作,尤其是 北宋李成、范宽、南宋李唐、马远、夏圭 等,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其中,米芾、米友仁创制的“米家山水”的画法,丰富了中国山水绘画的形式和表现
家弘仁、髡残、石涛、朱耷即所谓“四僧”。
纵观中国古代的山水绘画,并非仅作为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为重要的是,创作者将山水视为寄情怡性的凭籍,借以表现自我人格与个性。这种特质即是唐张璪《绘境》所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 撰稿:于成龙 )
2004年3月30日至6月28日,《神圣的山峰展》在顶级文化殿堂巴黎大宫殿隆重展出。作为中国文化年三大主题“古老中国”的压轴戏,展览汇集了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河南、天津、上海和南京等地博物馆的90 幅中国历代山水画作品和 25 件其它文物展品,揭示了山水画与华夏文化的密切关系,也是宋元山水画第一次在欧洲大陆展出。图为中国驻法大使赵进军和时任法国文化部长阿亚贡为盛大的展览开幕式剪彩。
《神圣的山峰展》得到法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总统希拉克亲自到现场参观展览,对展览给予高度评价。 图为希拉克总统认真地听取中方专家对展品的介绍。
米友仁 云山墨戏图卷(纸本) 南宋(公元1127-1279年) 纵21.4厘米,横195.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米友仁(1086-1165年),字元晖,是著名书画家米芾的长子,人称“小米”。其山水画在继承米芾以墨点积叠表现烟雨变灭景致的基础上,笔墨更加放纵挥洒,不求物象的外在形似,崇尚平淡天真的审美意趣,自称“墨戏”,丰富了中国画水墨渲染的技法传统。画史上有“米家山”、“米派”之称。此幅作品以墨戏的手法表现云雾掩映的江南丘陵景色。
倪瓒 六君子图轴(纸本) 公元1345年 纵61.9厘米,横33.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倪瓒(1301-1374 年),初名珽,字元镇,号云林,别号荆蛮民、幻霞生等。“元四家”之一。擅长山水、竹石,多写平远景色, 汀渚遥岑, 小山竹树,有亭无人,景象萧疏。创“折带皴”,行笔凝重,用墨简淡, 画境虚冷荒寒, 寓意深刻,别具一格。此图以平远的章法、淡逸疏朗的笔墨意趣突出表现了松、柏、樟、楠、槐、榆六株挺拔的树木。
唐寅 东篱赏菊图轴(纸本) 明(公元1368-1644年) 纵134.6厘米,横62.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吴门四家”之一。绘画技法全面,山水画初学周臣,后上追南宋,但能变斧劈皴为细长劲健的线条皴法,再添入文人意趣,自成一格。此图描绘的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赏菊的故事,画中山石较多地继承了南宋斧劈皴的画法,清劲爽利。
仇瑛 剑阁图轴(绢本) 明(公元1368-1644年) 纵295.4厘米,横101.9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仇英(?-1551年),字实父,号十洲。“吴门四家”之一。工山水、人物,尤工仕女,神采生动,为明代工笔之杰。画法以工笔重彩为主。剑阁是蜀道上最为雄险之处,此图人物画法工细,赋色鲜亮。山石画法意在工细与写意之间,颇有浑厚之趣。
王鉴 长松仙馆图轴(纸本) 公元1667年 纵138.5 厘米,横54.6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王鉴(1598-1677年),字园照,号湘碧。他的山水绘画多仿古之作,运笔沉着,用墨浓润,风格沉雄。此图为当地名士悔庵的五十寿辰而作,是画家晚年的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