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国博要闻>详细信息
“智慧博物馆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完成综合绩效评价
2023-09-15     中国国家博物馆

 

近日,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慧博物馆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工作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顺利开展,该工作由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办。评审专家组由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杨晓飞等9位技术专家及高级会计师栾艳等3位财务专家组成,单霁翔担任专家组组长。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项目骨干、项目推荐单位及行业部门代表等20余人参会。

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分为现场检查和专家评议两部分。评审专家首先对文物数据采集场地、“数说犀尊”智慧展厅及综合运行平台等应用示范内容进行了现场检查,随后听取了项目执行情况汇报、观看了示范工程技术应用视频、审阅了相关材料。经质询与讨论后,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提交的资料完整规范,按时完成了任务书约定的各项任务,取得了多项亮点成果,组织管理规范,经费使用合理,符合综合绩效评价要求,达到了预期目标。

 

 

“智慧博物馆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牵头,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为项目负责人,联合西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0家单位共同组成研究团队,执行周期为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

项目按照透彻感知、泛在互联、智慧融合、自主学习、迭代提升五条技术路线进行研究,成功构建了智慧博物馆建设“基础理论-技术方法-设备装置-平台应用-标准规范”完整体系,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博物馆建设实施的模式和方法。

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包括构建了1个智慧博物馆理论模型,突破复杂材质文物外观形态快速采集、场景感知的虚拟物体真实感渲染等16项关键技术,研制基于宽频谱融合感知的文物数字化自动采集装置、混合现实文物智能展示装置、多感官沉浸式全息显示交互装置3套设备装置,构建博物馆通用私有云平台、中国国家博物馆综合运行平台2套系统平台,研发文化创意展示应用、基于5G 的线上博物馆远程交互等7个智慧应用,构建智慧博物馆标准体系,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深圳博物馆5家单位开展13项应用示范。项目共发表论文44篇,申请发明专利44项(含已授权8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0项,参与国家标准编制2项、行业标准编制7项,制定团体标准3项(已发布);培养研究生82名(博士22名),成员获奖及人才称号14项。

项目提出了智慧博物馆领域的新理论,验证了智慧博物馆建设的新技术、新方法,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智慧博物馆建设解决方案,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有助于服务党和国家重大工作、服务学科和行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推动博物馆智慧转型,对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