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国博要闻>详细信息
万里归来 国博展出 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
2019-04-24     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览海报

2019年4月2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的“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和意大利驻华大使谢国谊致辞,雒树刚部长宣布展览开幕,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主持开幕仪式。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孙劲峰,外交部欧洲司参赞亓菡,以及部分驻华使馆代表等出席展览开幕仪式。

此次展览得以成功举办,源于习近平主席的亲自关怀,体现了意大利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2019年3月23日,在习近平主席、孔特总理的见证下,中意两国代表在罗马交换了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证书。4月10日,这批中国文物艺术品历经12年回归之路,终于抵达北京,重回祖国怀抱。这12年中,中意两国政府共同秉持保护文物的决心,克服文物数量众多、跨国取证困难、诉讼程序变化等诸多不利因素,坚持通过司法、外交等途径开展合作,最终携手促成这段文物回归佳话。

2019年4月24日,“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

2019年4月24日,“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

雒树刚部长在致辞中说,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满载着意大利人民的深情厚谊重归家园,开启了中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又一个美好的春天。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的回归,根源于中意两国人民对人类文化遗产始终不渝的热爱,书写了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浓墨重彩的华章。中意两国同为世界文明古国,这批文物艺术品的回归见证了中意两国人民间深厚的历史友谊,也预示着中意两国文明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美好明天。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的回归,得益于中意两国久久为功的双边机制建设,树立了两国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里程碑。中意两国同为文化遗产大国,我们将以此次文物返还为新的起点,通过“一带一路”搭建更为广阔的国际合作平台,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领域开展全方位、多维度的合作。

谢国谊在致辞中表示,有一句美丽的谚语说,只有用心合作,合作才能长久。今天,我们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见证合作的成果,那就是这些中国文物回到祖国怀抱并隆重展出,这是近20年来,从意大利向中国为数最多的文物归还。中意两国作为两个文明古国和文化遗产大国,能取得这样的合作成果和成功,说明我们的合作确实是用心的,全心全意的。

王春法馆长在接受采访时说,这796件文物是在习近平主席的亲切关怀下得以返回祖国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重要指示精神,安排最精干的展策团队和最有经验的制作高手,精心设计、创新展陈,全力展示好这些万里归乡的珍贵文物。这批“回家”文物历史跨度长,器物种类多,保存状况良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从回归到展出,中意两国共同树立了通过合作追索返还文物的新范例,携手开启丝绸之路两大文明古国的文明互鉴新篇章。

本次展览通过共同礼敬历史文明、共创文物追索典范、共聚文明互鉴之光三个部分,集中展示了意大利向中国返还的700余件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历史相关时期的生产生活场景、精神文化面貌、文明发展进程等提供了实物见证。这些文物中有古朴浑厚的新石器时代红陶罐、线条流畅的汉代茧形壶、独特雅致的宋代黑釉瓷……它们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厅里庄严陈列,讲述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唤醒当代人共同的民族记忆。

雒树刚部长和谢国谊大使在展厅现场

出席开幕仪式的嘉宾与国家博物馆展览策展人沟通 

此次796件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不仅是中意两国之间长期友好合作的体现,也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文物,只有在故乡才能使文物信息完整呈现,才能最好地发挥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价值。大量中国文物流落异国他乡,让中华文化遗产蒙受巨大损失。如今,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批批国宝陆续回到了祖国。它们无疑是全人类的瑰宝,在祖国的土地上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征集、收藏、保管、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一直在探索各种促进国宝回归的有效途径,包括国家划拨、鼓励海外捐赠、依法追索文物、申请国家专项资金对重点文物进行征购等。近年来,“子龙”青铜鼎、王处直墓彩绘浮雕武士石刻、天龙山石窟菩萨造像、圆明园青铜鼠首兔首、北朝石椁、青铜“虎鎣”等大批国宝成功回归,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得到了最好的保护和展示。

本次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四展厅向公众开放,将展至2019年6月30日。

 

延伸阅读:“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微镜头)《人民日报》(2019年03月26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