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征集>征集动态>详细信息
德化白瓷作品捐赠收藏仪式在国家博物馆举行
2017-11-07     国家博物馆

出席捐赠收藏仪式的嘉宾合影

吕章申馆长会见德化县人民政府县长刘德旺

 

2017年11月6日,德化白瓷作品捐赠收藏仪式在国家博物馆白玉厅举行。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财务总监冯靖英,副馆长李六三、陈成军、白云涛,德化县人民政府县长刘德旺及德化的陶瓷艺术大师们出席捐赠收藏仪式。李六三副馆长、刘德旺县长及捐赠人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邱双炯先生讲话。国家博物馆副馆长谢小铨主持仪式。

受吕章申馆长委托,李六三副馆长代表国家博物馆讲话。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瓷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之一,福建省德化县制瓷历史悠久,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德化窑烧造陶瓷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已烧造印纹硬陶。商周时期已能烧造原始瓷,唐代开始烧造青瓷,宋、元、明、清时期烧造的瓷器种类繁多,有青白瓷、白瓷、青花、五彩、粉彩等。但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还是白瓷。宋代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刺激了德化瓷产量和品质的快速提高,我馆水下考古队于1998年在西沙发掘的“华光礁一号”和2002年发掘的“南海一号”,都是宋代往来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沉船,其中打捞出水的古瓷大多来自德化窑,足见当时德化瓷行销海外的盛况。

明代德化窑白瓷更是别具一格,尤以瓷雕久负盛名,其中以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和陈伟等瓷雕大师的作品,被海外各国王公贵胄视若弥珍。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窑瓷器实现了在现代工艺流程下的复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富有悠久历史传统和创新精神的德化人与时俱进,不断创造出新的优秀作品。

2017年8月20日至9月1日,为充分发挥德化陶瓷文化在“一带一路”和国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扩大德化瓷“中国白”、“世界陶瓷之都”等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展现德化陶瓷精湛的技艺和精美的陶瓷艺术,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省文化厅、泉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德化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德化白瓷艺术展”在我馆举办,集中展示了德化106位大师和新秀共计181件作品,受到了业界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展览结束后,44位艺术家将他们精心创作的58件优秀作品无偿捐赠我馆。其中既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也有福建省级工艺大师,还有崭露头角的艺坛新秀。他们代表了当代德化瓷器烧制的典型特色和高超技艺。在此我代表国家博物馆对德化县委县政府的精心组织和44位艺术家的捐赠深表感谢!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华文化的祠堂和祖庙,是“中国梦”的发源地,也是国家的文化客厅。是以“历史与艺术并重”的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近年来,国家博物馆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征集入馆大批优秀的艺术作品。就在此前不久,我馆集中入藏了一批涵盖各地著名窑口及陶瓷烧制大师的当代瓷器作品,并相应举办了“当代瓷器捐赠作品展”,有力地宣传了我国新时期的陶瓷艺术。希望此次捐赠,能激励各位工艺师们在技艺上更上层楼,再创佳绩,带动德化陶瓷品牌走向世界。也希望通过此次捐赠,能够更好的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陶瓷文化、促进陶瓷文化遗产保护,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对陶瓷艺术民族品牌的自信心。

让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的力量。

刘德旺县长说,此次国家博物馆从“丝路使者‘中国白’再出发—德化白瓷艺术展”展品中甄选了我县44位陶瓷艺术家58件陶艺精品进行收藏,这不仅是对我县陶艺工作者艺术成长和人生荣誉的一次厚重加持,更是对德化陶瓷技艺传承发展的极大肯定和鞭策。我们相信,借助国家博物馆这一顶级平台,德化深厚的陶瓷文化、精湛的制瓷技艺和精美的陶瓷艺术必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示,德化陶瓷在世界陶瓷文化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必将得到重塑。

邱双炯先生在讲话中说,我们106位陶瓷从业者的181件德化白瓷艺术作品有幸在国家博物馆这一中国最高文化殿堂展出,并有44位作者的58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这是对德化白瓷及陶瓷从业者的充分肯定和鼓励。这次展览和收藏,是我们陶瓷生涯的一个新起点。我们将秉承“工匠精神”,不忘初心,薪传不熄,多出作品,多出精品,不断推动德化陶瓷工艺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吕章申馆长向各位捐赠人依次颁发了捐赠收藏证书。

 

吕章申馆长向邱双炯先生颁发捐赠收藏证书

吕章申馆长向连紫华先生颁发捐赠收藏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