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研究>学术论文>详细信息
外销画中觅悲情
《文物里的古代中国》下册

《香港开埠图》
19世纪下半叶 佚名绘
纵57.5厘米,横89厘米

这是一幅反映香港开埠初期的油画,作者不详,从油画所表现的场景上看,大约创作于19世纪下半叶。

18世纪以后,随着中国与欧洲贸易的频繁,有很多欧洲商人、水手来到澳门和广州的十三行地区。由于清政府对这些商人和水手的活动范围作了种种限制,这些人在等待下一批货物装船运回欧洲期间,需要在自己有限的活动范围内度过漫长的等待时间。为了消磨时光,一些商人和水手—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同时也是业余的绘画爱好者,就以自己视线所及的场景作为写生对象,创作出大量的绘画作品,然后带回国内,馈赠给亲友,以满足那些没有来过中国的欧洲人对异国情调的好奇心理。一些精明的中国画家看准了这个商机,便在十三行的同文街一带开设了几间专门画西洋画的画室,创作出成批的西洋画,卖给那些自己不会画画或没有条件画画的欧洲人。这些西洋画,也就成了“外销画。”据说“当时差不多每一个英国人回欧洲,都购买一幅广州风景画回国。”画这些“外销画”的画手,是一些略通西洋技法的中国画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兰官”、“定官”和“友官”等。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被迫将香港割让给英国,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签订,清政府又被迫将九龙司并入香港管理。1898年,英国又进一步强迫清政府签订《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强租九龙半岛及周围岛屿(租期为99年)。随着香港、上海等新开商埠的兴起,香港和上海也就成了那些“外销画家”新的写生对象。今天我们偶尔还可以在博物馆或拍卖市场上看到此类作品。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香港开埠图》,也可以归入“外销画”行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