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研究>研究成果>学术论文>详细信息
白首汉廷刀笔吏
王永红  《文物里的古代中国》中册

错金铁书刀
东汉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
长18.5厘米,宽1.5厘米
1957年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

提起刀,有人会想到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有人会想到美味佳肴的西餐场景。而在古代,刀也是人们随身携带的文房重宝之一。簪笔、捧简、佩刀成为古代文职官吏的典型形象。

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前,简牍是古人书写的重要载体。现代人书写时笔下发生误差,可以用橡皮或涂改液抹掉,而古人发生笔误时,只能用削刀将原字从简牍上削去,重新再写。汉字删除的“删”,右边就是一把削刀,左边是用简牍编成的“册”。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孔子做《春秋》时的辛苦:才思泉涌时,他用笔在竹简上书写,发现有误笔时,又很费力地用书刀删削,对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实在是不容易。东汉思想家王充在撰写《论衡》八十五篇时,屋子四面摆了刀和笔,又写又削,写成二十多万字,真不是一日之功。作为汉代的文房重宝之一,书刀常与笔砚简牍等文房用具同时出土,书刀上的环形把手,也正是为了满足当时人们随身携带悬挂在腰上的需求。在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讲经画像砖中,有六位门生均手捧简册,凝神静听,下方右侧一人腰间就佩带一把书刀。山东沂南汉代画像石中的官吏,头上簪笔、手捧简册、腰佩书刀,就是我们常说的“刀笔小吏”的典型形象。唐代诗人张祜《从军行》中“白首汉廷刀笔吏,丈夫功业本相依”诗句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后世则用“刀笔精通”来赞颂文章写得好的人。

虽为蕞尔小物,书刀的用途和作用无人敢小视。汉代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书刀产品,以蜀地出产的金马书刀最有名。西蜀临邛以发达的冶铁业著称。战国末年,秦国灭赵国,俘虏以冶铁为业的卓氏,把他流放到西蜀临邛。卓氏知临邛一带山上多藏铁矿,便靠山建风炉,采矿冶铁。西汉景帝时,文翁在四川办学堂,首批送往长安求学的人都携带蜀地造的书刀,在长安引起了轰动。其中最好的金马书刀上用金丝错出马形,制作者还把自己的姓名刻在上面,更是成为文人们的艳羡之物。这件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的书刀,是已发现的较完整的东汉书刀,刀身错有凤纹,为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所制,应为当时书刀中的名优产品。 ( 王永红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