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正北方,东西横跨近30个经度,在上百万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域内,不仅有辽阔壮美的大草原,也有山脉、湖泊、盆地和沙漠戈壁。横贯东西的长城,见证着中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形成了著名的“长城地带”。长城地带处于气候过渡带,是游牧和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地带,也是一条特殊的文化地带,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族群的经济生活是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狩猎的混合经济。距今3500年左右,受干冷气候影响,草原地区逐渐形成“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秦汉一统中原,北方匈奴崛起,长达数百年的汉匈战争,不仅加速了中国境内的民族融合,也掀起了席卷欧亚的民族大迁徙的序幕。此后,鲜卑自大兴安岭南下,建立了北魏王朝。唐宋时期,突厥、回鹘、契丹先后控制蒙古地区。13世纪,地跨欧亚的蒙古铁骑,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蒙古等草原民族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在北方各民族的不断兴替中,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碰撞交流、走向融合,在中华文明中书写了生机勃勃又多姿绚烂的篇章。

众多草原民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他们的血脉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他们的文化艺术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联合主办“长城内外皆故乡——内蒙古文物菁华展”,通过240多件套精品文物, 以“农牧结合的早期形态”“长城的修建与民族交融”“长城沿线多元文化的交融”三个部分,系统揭示内蒙古地区几千年来农耕与游牧文化交流、融合和升华的历史脉络,展现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作为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国家文化客厅,中国国家博物馆高度重视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衷心希望本次展览能够引导观众了解内蒙古地区多民族发展融合的历史和文化,真切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长城地带的形成是生态环境、族群、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与自然地形以及气候环境息息相关。自全新世以来,这一区域的经济形态时农时牧不断发生变化,农牧的界限也随之南北频繁移动,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基本上是农业区。夏商时期,长城地带的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联系日益密切。

龙首青铜匕形器

彩绘陶鬲

“许季姜”青铜簋

金饰兽首青铜刀

带鞘青铜短剑

兽纹铺首衔环青铜壶

青铜鹤嘴斧

杆头饰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侯与北边匈奴等民族的斗争日趋激烈,秦、赵、燕等诸侯纷纷在北边修筑长城,其后,为防御北边匈奴等游牧民 族,秦、汉亦大规模修建长城,在长城地带形成了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较量。东汉晚期,鲜卑占据匈奴故地,并在逐步南迁中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相融合。隋唐时期,雄踞北方草原的突厥族,成为中原文和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

盘角羊纹包金带具

岩画

“上郡守寿”青铜戈

虎头形银节约

虎豕咬斗纹金带饰

月牙形金饰牌

金镶贝玉妇女头饰、耳饰

“晋鲜卑归义侯”金印

嵌松石立羊形金戒指

鹿首金步摇冠

摩羯戏珠纹金花银盘

摩羯纹金花银提梁壶

殡葬农作图

宋辽金时期,是宋与辽、西夏,金与蒙古政权对峙的时期。同时,这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随着彼此之间的频繁交往,北方游牧民族逐渐仿照中原汉族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改革,放弃之前以游牧为主的生活方式,渐渐地开辟大量的农田,这是接受汉文化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影响深远,改变了宋以前以长城为农牧业分界线的格局。元代,在大一统的格局之下,蒙古族统治者制定的各种政治制度其实是学习汉民族的政治制度,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大量汉人从长 城以南地区进入长城以北地区,形成了多民族杂居共处的局面。

玛瑙骨朵

金銙银鞓蹀躞带

高翅鎏金银冠

乳钉纹玻璃盘

金釦花口白瓷盘

鎏金高士图银杯

西夏文书

“富民县”铭铜钹

成吉思汗圣旨银牌

花瓣形鋬耳金杯

龙泉窑青釉荷叶盖罐

十字纹铜牌

《九边图》屏

鄂尔多斯右翼中旗扎萨克银印

蒙古象棋

蒙古族鄂尔多斯部妇女服饰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thu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