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广袤的田野在我们面前展开,繁盛斑斓,气象万千。

这是创造了人间奇迹、见证着伟大光荣的田野。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伟大光荣的胜利证明着中国人民的奋斗与创造,证明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证明着中华民族的梦想和意志。

这是生机勃勃、活力盛大的田野。绝对贫困已成历史记忆,几千年所遥望的小康已成现实,从生活方式到生产方式,从日常经验到个人命运,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崭新道路在田野上豁然敞开,每一个村庄、村庄里的每一户人家,都感受着新时代的温暖和激励,满怀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向往。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共同举办的“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 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正是参与、见证这场可歌可泣之战的艺术结晶。

凝视这一切、记住这一切,这是新时代中国文艺工作者的光荣职责。在人民中间倾听大地心跳,用镜头记录时代,这是中国摄影家们的坚定信念。他们长年奔走于田野山峦,他们的镜头是朝向这个伟大时代、朝向人民的生活与奋斗的深情的眼睛。

我们看见了历史。图像铭刻着时间,每一个此时此刻,都是过去到未来之间一次定格的跃动,都指涉丰沛的意义、饱含记忆的力量,每一个瞬间都真实地取自变化与发展的轨迹。摄影成为了见证历史的行动,图像构成了一个时代的“地方志”与“民族史”。

我们看见了精神。这是光与影书写的英雄史诗,是光与影构成的精神图谱,一张张面庞、一个个场景乃至一处处风景汇合为时代的表情,时代精神的光晕清晰地展现,这是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创造幸福生活的热情和刚毅、欢悦和豪迈。

我们看见了人民与大地——镜头前的每一个人,被如此确切地记住,当曾经拘谨的少年绽放自然而有生气的笑容,当汗水像金豆子般在那些结实的黑脊梁上滚落,图像深处的芬芳扑面而来,人民的形象获得了最具体最生动的表现;田野、山川、村庄、岁月,都在历史的和审美的观照中被真挚端详和体认:这就是吾土吾民,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我们深爱这田野大地、深爱着大地上前进的人民。

希望的田野正向着更加壮美的未来展开。新征程上,中华民族的儿女们,将会永远铭记在此所见的一切。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铁凝

点击展开点击收起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奋斗目标,为此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采取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的重大举措,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经过8年持续奋斗,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 2018年8月15日,十八洞村村民施俊(右二)一家在家门口合影。除了 82 岁的奶奶,施家七口人原本均在外打工。自从十八洞村打造旅游扶贫产业后,村里旅游热火了,他们全家人陆续回乡创业,开农家乐,当讲解员,在银行营业点办理扶贫贷款业务等,日子越过越红火。居杨摄
  • 2019年6月30日,在乌英苗寨,驻村第一书记韦桂华(右四)、党员梁成兵(右三)、梁志新(左二)带领村民维修河堤。乌英苗寨位于黔桂交界的大苗山深处,共有140户600多人。其中100户属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党鸠村,40户属贵州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南岑村。由于地处偏远,山多地少,脱贫攻坚任务艰巨。黄孝邦摄
  • 2019年9月24日,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孜热甫夏提塔吉克民族乡,驻库木巴格村第一书记希艾力·库尔班(左三)为脱贫户发放“脱贫光荣”牌,一位老大娘流下眼泪。韩栓柱 摄

2012年提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时候,全国的贫困县有832个,贫困人口有9899万人,12.8万个贫困村大多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交通偏僻、资源相对枯竭的边远地区。

为了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各级干部群众和党的基层组织经过久久为功、扎实苦干,全社会动员,千方百计使贫困地区的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从解决基本温饱,到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过去八年,星移斗转,许多贫困地区的面貌巨变,如同沧海桑田。

  • 1997年2月,陕西吴旗县,村民带着自家的器皿下山取水。
    张桐胜摄
  • 1986年8月,青海玛多县,看演出的小学生。
    朱宪民摄
  • 1991年10月,山东沂蒙山区,爷爷带着孙子在赶集路上。
    图鸣摄

“脱贫攻坚”是在地理最偏僻、资源最缺乏、环境最不适于人类居住的地区,组织进行的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一项系统工程,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

基层农村干部和万千扶贫人员尽锐出战、不怕牺牲,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行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这一脱贫攻坚中遇到的“四个核心问题”,切实督促精准扶贫走向小康“一个也不能少”。

这个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多贫困人口的国家,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

  • 2018年4月4日,河北张北县玉狗梁村,乡亲们在雪中练瑜伽。2016年,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卢文震根据村民的日常动作,创编了一套“农民生活瑜伽操”,让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村成为网红村,还闯出了“玉狗梁有机藜麦、土豆、莜面”等众筹产业发展模式。
    赵占南摄
  • 2020年5月4日,四川昭觉县支尔莫乡悬崖村,村民做直播。悬崖村现在已从无网络到了4G时代,村里目前有10多个网红,个人粉丝量从几万到几十万。
    陈杰摄
  • 2020年8月2日,云南迪庆州,当地村民在花地除草。这里曾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如今走出了“开发一个景区、保护一片森林、带动一方群众”的“旅游+扶贫”模式。
    梁达明摄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共同富裕方向”,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伟大社会实践。

发展寄托着生存和希望,象征着尊严和权利。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昭示了一条真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

  • 2020年9月20日,新疆喀什地区浩罕乡,幸福大院各民族群众载歌载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
    李舸摄
  • 2019年3月27日,河南卢氏县沙河乡果角村,村民任当锋正在喂羊。2018年他在当地金融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返乡创业,从打工仔变成羊倌。
    李嘉南摄
  • 2018年5月2日,位于乌蒙山区的云南寻甸县重点贫困村苏撒坡村,两家人互相帮忙新建房屋。当地政府启动了安居工程,将鉴定为危房的统一拆除后重建,给每户5.1万元补助。2018年底,村子已顺利脱贫并通过了国家验收。
    方云峰摄

影像记录时代,艺术传递真情。

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伟大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广大脱贫群众露出了真诚笑脸,这是对脱贫攻坚的最大肯定。这也是在这个展览中我们所处处看到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文艺工作者既是这个过程的亲历者、见证者,也是满怀深情的记录者。新时代的乡村巨变、全面小康的多彩画卷,需要我们满怀对党、国家和人民的赤子之情,满怀对时代发展和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持续聚焦,用心审视,用艺术的方式、优秀的作品去真情记录、深度抒写、用心赞扬。

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是文艺工作者的崇高使命。从平凡里发现伟大、于质朴中展现崇高、在细微处洞见精神,是我们坚守不弃的艺术态度。未来,我们将继续共同努力,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过程中不断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断推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精品力作,用文艺凝聚起新时代、新征程奋勇前进的磅礴力量!

点击展开点击收起
lorem ipsum dolor sit thumb
lorem ipsum dolor sit thumb
lorem ipsum dolor sit thumb
lorem ipsum dolor sit thumb
lorem ipsum dolor sit thumb
lorem ipsum dolor sit thumb
lorem ipsum dolor sit thumb
lorem ipsum dolor sit thumb
lorem ipsum dolor sit thu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