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人民团结一心,奋勇拼搏,度过了极不平凡的一年,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中国答卷: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果,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新的一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值此农历辛丑牛年来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藏品举办“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就是要温暖人心、振奋精神,努力烘托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为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聚气凝神。

牛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之一,也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作为上古社会最具灵性的畜养,牛是农耕社会最忠实可靠的劳力。直至今天,牛的身影仍然遍布于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可以说,牛伴随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也将自己的形象留在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物质文化遗存之中。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大量与牛有关的典故和文化阐释。“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在农耕社会生产生活基础上孕育出的田园诗意与牧野意趣,催生了与牛有关的丰富艺术创作,在雅俗之间实现了微妙平衡。本次展览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中遴选与牛有关的文物和艺术品160余件(套),分为与牛为伴、牛为艺源、春牛颂福三个单元,从生产生活、历史文化、艺术雕绘等各个方面系统展示牛的历史、文化和与牛有关的节俗信仰。展品中既有融汇牛角形象的商周青铜礼器、颇具特色的古滇国青铜器,也有不同历史时期与牛有关的雕塑、绘画作品。依据老子出关、牛郎织女、吴牛喘月等历史典故绘制的图像让传奇故事更加形象生动;描绘渔樵耕读的书画、瓷器承载着农耕社会最朴实的夙愿和期待;《盘车图》《豳风时序歌图》《嫁娶图》等将牛与世俗社会紧密相连;《牧笛图》《秋郊归牧图》等绘画作品则在虚实之间抒发着古人对山水田园的向往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亲切勉励全国各族人民“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衷心希望广大观众能够通过此次展览深入了解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意象和深刻内涵,准确把握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的精神实质和现实意义,更加努力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视频导览(制作:国博(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牛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之一,包括黄牛、水牛、牦牛、瘤牛等不同种类。早在远古时期,古人类就已经与野生动物长期共存。距今1万年左右,狗、猪、牛、羊、马、鸡等动物被陆续驯化,身体形态和性情都发生了一定改变。此后,这些家养动物开始与人类相依为伴,与人类一起从原始的采集、渔猎时代迈向畜牧、农耕乃至工业文明时代。黄牛的驯化最初发生于距今1万年以来的西亚、南亚、东非等地,前两个地区的驯化类型于距今4500年左右传入中国。自此以后,牛的身影遍布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从生产生活到文化艺术乃至精神信仰,牛都占据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位置。

...

兽面纹青铜鬲

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3世纪—前1046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中国境内家养的牛可以分为黄牛、水牛、牦牛、瘤牛等种类,它们有着不同的性情和形象特征,也有着不同的驯化历史和分布范围。黄牛多分布于北方,水牛、瘤牛多见于南方,牦牛多见于青藏高原。黄牛、圣水牛与商周时期的信仰、祭祀活动密切相关,牛的形象元素也广泛见于商周青铜礼器的造型和纹饰之中。

...

陶牛

隋代大业四年(公元608年)

1957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汉唐以来,人们经常制作陶质牛、羊、猪、鸡、鸭、鹅等家畜、家禽的形象,作为明器供祖先在另一个世界使用。社会等级越高,所享用的动物种类和数量就越丰富。这反映了社会生活与家养动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是古代社会禽畜饲养业普遍繁荣的真切体现。

...

陶牛

唐代(公元618—907年)

1954年山西长治王琛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唐调露元年(公元679年)王琛墓出土的陶质明器有作为家养禽畜的牛、猪、狗、马、鸡等,还有文官俑、武士俑、侍女俑、舞蹈俑等人物造型,另外还有舂米机、碾、磨、灶等生活用具。这些器物精致生动,营造出生活气息浓郁的地下世界。

...

牛柄青铜斧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1955—1958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古滇国青铜器上的牛多为瘤牛,其典型特点是身形健硕,粗大的双角卷曲上扬或向前伸展,颈肩部位有突起的驼峰状肉瘤,颈下有鬣鬃,尾较长。瘤牛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从晋宁石寨山等地的考古发现来看,至少秦汉时期瘤牛还活动于云南地区。后来,这种牛在我国境内灭绝,现在的瘤牛是从国外引进的。

...

青铜牛头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1956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云南晋宁石寨山等地出土的青铜器极富地域文化特色,其器物种类、造型及装饰风格均别具一格。牛是古滇国青铜器上非常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或为辅助耕作的劳力,或为祭祀贡品的牺牲,也有的是单纯用来美化器具的饰件。牛与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可见一斑。

...

粉彩耕织图尊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瓷尊表面环绕着一周诗画对应的耕织主题装饰,明显具有劝课农桑的意味。尊上部为雍正所作纺织诗文和对应画面,下部为康熙所作农耕诗文和对应画面。与农耕有关的诗文包括两首,耕(一):土膏初动正春晴,野老支笻早课耕。辛苦田家惟穑事,陇边时听叱牛声。(二):宿雨初过晓日晴,乌犍有力足春耕。田家辛苦哪知倦,更听枝头布谷声。

...

耕织图册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徐溥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北宋宫廷中出现的成套耕织壁画应该为古代最早的耕织图。南宋楼璹¬系统地绘制了反映当时南方农桑生产全过程的耕织图45幅,每图配诗加以说明,产生了很大影响。清政府重视课农,有多种耕织图流传,康熙首命宫廷画师焦秉贞绘制耕织图,每图亲题七言诗一首,并在图前自写序文。此后,雍正、乾隆、嘉庆等时期均有耕织图问世。此图册作者徐溥为乾隆年间的宫廷画师。

...

十二生肖陶俑

唐代天宝四年(公元745年)

1955年陕西西安韩森寨雷府君夫人宋氏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套生肖俑兽首人身,身着宽袖长袍,施红绿彩绘,不同生肖头部有明显的类别特征。十二生肖的形象经历了动物生肖俑、兽首人身坐姿生肖俑、兽首人身立俑到生肖动物点缀文官俑的过程。

...

生肖陶牛俑

唐代(公元618—907年)

1958年陕西西安杨思勗墓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兽首人身立俑首见于武则天时期,其后在唐代的西安地区广泛流行。唐玄宗时期所做的此类生肖俑身体多为文官形象,体量较大,造型生动。

纵观古今中外,牛是最早激发艺术家审美创作灵感的重要形象之一,世界各地发现的岩画、壁画、雕塑皆是其例。这是人类记录自然、描绘世界的开端,也是艺术源泉的起点。以牛为素材的绘画、雕塑或凝练抽象,或生动写实,惟妙惟肖而意趣横生的作品不胜枚举。历经驯化之后,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关牛的艺术创作或注重其形象的细致刻画,或突出其辛苦劳作的农事场景,或追求幽远闲适的田园诗意。它们往往在世俗与文雅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许多作品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中国古典作品中的牧牛场景多与山水林木结合,形成了高士骑牛、童子牧牛等主题作品。近现代艺术家则汲取了诸多光影、造型因素和多元表现手法,新意迭出。

...

秋郊归牧图册

宋代(公元960—1279年)

夏圭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图近处绘一骑牛老者,身披蓑衣,手执树枝。中部水岸缓坡上有一树木,落叶凋零。远处水面缥缈辽阔,意境幽远。图中人物、土石、树木多以简笔勾画,自然生动。南宋画院经常以民间日常生活的环境和景象作为创作对象,传达世俗化的审美意象。

...

牧笛图册

宋代(公元960—1279年)

夏圭(款)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画面中,一头水牛散放于水岸,吹笛牧童坐于树下水边,朝向远方。画作虽施以简笔但结构清晰,意境悠远。近处绘水岸斜柳,以苔点和简单皴法表现地面和阴阳向背,柳枝随风摇曳,颇有动感;远处河岸施以淡淡渲染,给人以想象空间。

...

仿郭熙盘车图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颜峄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画作系仿北宋郭熙盘车图,画中山势巍峨,树木萧瑟,山腰处有农舍掩映其间。盘山小径间一组牛车商队往山下走来,山脚处木桥上,3头牛拉着满载货物的车辆前行。作者颜峄主要活动于清顺治、康熙年间,其山水、人物技法师法北宋。

...

仿明人嫁娶图手卷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谢时臣(款)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手卷绘制了明代民间嫁娶的场景。画面中,新娘在迎亲队伍的鼓吹声中骑青牛前往夫家,男女老幼出门迎接新人,院落内前来帮忙的人忙碌地准备婚宴,有客人已开始宴乐。手卷尾部绘有骑驴、马或青牛的人们前来参加婚礼的内容。此外,画面中还有劳作的农夫、嬉戏的孩童、看热闹的邻居,田间青草嫩绿、桃花粉红,这些都与婚嫁的主题契合。

...

豳风时序歌图卷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刘权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豳风时序歌》为嘉庆读《诗经·豳风》有感而作的诗文,此手卷开头录其全文作为篇题。画面描绘了田间劳作的场景,包括牛耕、收割、牛车运粮、摘桑等内容,其中山石用披麻皴,树木则施赭黄、石绿、粉红等颜料。作者刘权之(公元1739—1818年)为乾隆年间进士,工诗词,善书画。

...

山水牧牛图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杨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画面远处山岭耸立,中部一条河流蜿蜒而去,近处岸边树下有一童子枕臂休憩,不远处有一头牛静静地俯首吃草。画面¬左上方有五言诗一首:“陇亩耕耘毕,放牛水草边。牧童自闲适,树底正酣眠。”作者杨晋(公元1644—1728年),山水技法师从王翚,晚年喜画乡村景物,尤擅画牛,多写意。

...

牧野山水图册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袁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册页远处为起伏的山峦,近处有几株茂盛的树木,画面前方一农夫骑牛,手牵身后另一头牛。作者袁江善画工笔山水,精于楼阁界画,康雍乾时均有名气。

...

张村的秦川牛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

石鲁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牛是石鲁画作的常见题材之一。石鲁绘风犷率硬朗,大胆激进,开一代风气之先,其作品个性鲜明,后期作品融画、诗、书为一体,曾有“黑、重、怪、野”之喻。这件画作用笔朴实自然,构图简洁但结构清晰,看似杂乱,实则乱中有序,笔笔到位。

...

牦牛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

吴作人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牦牛是吴作人画作的常见题材。他画的奔牦寄托了自己的精神和理想,蕴涵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和个人情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格力量的赞美,体现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时代精神。作者以水墨画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牦牛勇敢顽强、倔强不屈的性格,给人以刚劲之美的享受。

子丑更替之际,时值佳节,牛成为全国人民吟咏、颂福的媒介。在吉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中,人们欣辞旧岁,喜迎新春。新的一年,我们期待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期待着和顺致祥,幸福美满;期待着山河锦绣,国泰民安。新的一年,我们将迎来另一个春天的故事,也即将续写新的时代华章。新的一年,我们将甘当孺子牛,勇任拓荒牛,争做老黄牛,脚踏实地,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

石膏牦牛像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1949年—)

刘开渠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件牦牛轮廓简洁,躯体与四肢浑塑而成,具有极强的整体感和概括性,牦牛浑实有力的特点十分鲜明。刘开渠(公元1904—1993年)所创作雕塑融中西雕塑手法于一炉,风格写实,造型精炼、生动。

...

铜牛

2011年

韩美林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紫气东来·老子出关铜像

2012年

吴为山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 国博美馔
  • 国博衍艺
lorem ipsum dolor sit thumb
lorem ipsum dolor sit thumb
lorem ipsum dolor sit thumb
lorem ipsum dolor sit thumb
lorem ipsum dolor sit thumb
lorem ipsum dolor sit thumb
lorem ipsum dolor sit thumb
lorem ipsum dolor sit thu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