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主办“行远同梦——华侨华人与新中国特展”,主要目的就是系统回顾展示华侨华人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展示华侨华人为推进祖(籍)国和平统一大业付出的巨大努力,进一步调动激发华侨华人关心参与祖(籍)国改革开放发展的热情和活力,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广大海外侨胞有着赤忱的爱国情怀、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智力资源、广泛的商业人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一代又一代海外侨胞,不忘祖国,不忘祖籍,不忘身上流淌的中华民族血液,始终不渝坚持与祖(籍)国同呼吸、共命运,以高度的民族自觉性,热情关心支持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促进祖(籍)国和平统一大业、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华侨华人创立的不朽功绩,人民不会忘记,祖(籍)国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
此次展览以时间为轴,贯穿家国情怀、心系中华、赤子丹心、共创辉煌、砥砺同行五个单元,包含270余件/套珍贵展品,集中展现了广大华侨华人对祖(籍)国的深情与奉献。其中,既有为民族独立解放而奔走呼号、捐资捐物的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也有奋斗在平凡岗位上的归侨侨眷“当代花木兰”李月美等;既有为中国发展建设鞠躬尽瘁的功勋科学家钱学森、华罗庚、钱伟长、邓稼先、南仁东、黄大年等,也有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实业创新创业、捐资助学的改革先锋们。与此同时,展览也展示了祖(籍)国母亲关心侨胞事务、保证侨胞权益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包括专门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接侨轮船“光华”号、安置归侨侨眷的“幸福乐园”,等等。这样一件件鲜活珍贵的历史文物,充分反映了与祖(籍)国母亲休戚与共、荣辱一体,实证祖(籍)国好、人民好、华侨华人好的历史命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这个伟大进程中,广大海外侨胞一定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衷心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还原一件件鲜活文物背后的爱国故事,重温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感人过往,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促进改革开放事业和祖(籍)国统一大业,促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激发海内外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携手共筑中国梦的豪情壮志,共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篇章。
在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进程中,华侨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在辛亥革命与抗日战争中,还是在解放战争中,广大华侨不但慷慨解囊、捐资襄助,而且亲赴战场、前仆后继。同时,这也促进了华侨民族意识的觉醒,增强了他们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高度自觉。
慷慨助饷
支援革命
同仇敌忾
共赴国难
呼吁和平
反对内战
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无论是革命组织的建立还是革命舆论的传播,无论是对革命事业的经济支援还是对革命武装斗争的参与,华侨都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孙中山在谈及华侨时曾说:“我海外同志,昔与文艰苦相共,或输财以充军实,或奋袂而杀国贼,其对革命之奋斗,历十余年如一日,故革命史上,无不有‘华侨’二字,以长留于国人之脑海。”
1912年华侨炸弹队“热心祖国” 纪念章
尺寸:直径4.5厘米
现藏: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
在抗日战争中,广大海外华侨与国内人民同仇敌忾,不仅毁家纾难,慷慨捐助巨额款项和大量急需物资,而且踊跃回国、舍生取义,为祖国的抗战谱写了光辉篇章。
南侨机工李月美
纵13厘米,横7.8厘米
纵13.5厘米,横7.8厘米
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大海外华侨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的独裁专制统治,反对国民党挑起内战。更有华侨回国参战,为祖国的人民解放事业而英勇战斗。
经过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中国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广大海外华侨热烈盼望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民主繁荣富强的大国。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坚决反对内战,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与中国共产党共商国是,参与成立新政协,为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作出了独特贡献。
1948年,广大海外华侨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发布的“五一口号”,讨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1949年,海外华侨代表纷纷应邀回国参加新政协,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协商建立新中国。
1949年5月,马来亚归侨庄明理、张殊明陪同陈嘉庚回国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留影。
照片:纵29厘米,横40.5厘米
框:纵38厘米,横53厘米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后,海外侨胞欢欣鼓舞,热泪盈眶,奔走相告,视为“欣逢几千年来空前的大喜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新中国面临着外部侵略的严重威胁,中国政府应朝鲜政府的请求,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广大归国华侨和海外侨胞密切关注战局,积极宣传、捐款捐物,有许多华侨跨过鸭绿江,走上抗美援朝的战场,以血肉之躯保家卫国。
1951年“抗美援朝纪念”章 直径4 厘米,通长6.7厘米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
1953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给马来亚归侨龚勋的“和平万岁”抗美援朝纪念章。 最长径3.8厘米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
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广大海外华侨满怀热情在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各个方面积极支持和参与新中国建设事业。他们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回国兴办企业,捐资各种公益事业。党和政府亦十分重视侨务工作,成立专门的侨务机构,制定一系列侨务政策,积极安置归、难侨,把关怀送到侨胞心中。
百业待举 — 游子归来
投资实业 — 共建家园
建立机构 — 情暖归侨
新中国成立前后,一大批留学或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放弃海外优裕的生活,怀着拳拳报国之心,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国参加建设。据初步统计,新中国建立后的5年内,回国参加各项建设事业的华侨将近18万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海外华侨为支援祖国建设,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和亲人生活困境,积极增寄侨汇、投资实业,支持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地方工业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侨务工作,建立了相关的侨务机构,引导华侨回国投资,建立华侨农场,妥善安置归、难侨。



1970年代,柬埔寨华侨张震林、李文凤自金边归国时带回的自制煤油灯。 底径4厘米,口径2厘米,高10.2厘米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




1951年印尼华侨陈秀兰归国时带的“HERMES”牌打字机 长28.2厘米,宽28.2厘米,高6.8厘米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




“VEF 206”收音机: 1970年代 长30厘米,宽11厘米,高24厘米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
广为投资 — 推动改革
热心公益 — 回报桑梓
凝聚力量 — 维护统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侨务领域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邓小平关于“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的论断成为落实侨务政策的先声,侨务工作也随之呈现出新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1979至1991年,华商投资占中国引进外资的70%以上,侨商投资企业占外商在华投资企业的70%以上。华资企业不仅为中国引进了资金,还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中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广为投资 — 推动改革
1978年12月17日至28日,第二次全国归侨代表大会于在北京举行。图为大会现场。
华侨华人素有回报桑梓的传统。改革开放40年来,海外侨胞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参与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据不完全统计,海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捐资总额达1000亿元人民币,成为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热心公益 — 回报桑梓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个周末,洛杉矶华侨华人就积极为远在万里的受灾同胞捐款,在短短6小时内街头捐款达40万美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侨务领域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邓小平关于“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的论断成为落实侨务政策的先声,侨务工作也随之呈现出新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1979至1991年,华商投资占中国引进外资的70%以上,侨商投资企业占外商在华投资企业的70%以上。华资企业不仅为中国引进了资金,还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中国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凝聚力量 — 维护统一
2010年9月,全球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在香港举行。图为大 会开幕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借助祖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创新创业”的契机,抓住发展机遇,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重任,共享祖国发展成果。
胸怀祖国 放眼世界
据统计,海外华侨华人总数已超过6000万,仅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就达4000万。长期以来,华侨华人在中外交流中始终扮演着民间友好大使的角色,在促进中国与住在国的良好互动、促进国际社会与中国相互理解、促进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牢记嘱托 锐意进取
美国归侨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闵恩泽为贺《科学时报》创刊45周年题词。
2003年9月
纵29.7厘米,横21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传承根脉 侨连五洲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更多地通过各种形式将中华文化的种子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中国好声音”的传播者,让中国更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