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鎣:
新时代 · 新命运

前言

  北京时间2018年11月23日,在海外漂泊百余年的圆明园流失文物青铜“虎鎣”,终于重回祖国怀抱,12月11日正式入藏国家博物馆,这件牵动着全国人民目光、寄托着中国人民深厚历史文化情感的珍贵文物,终于得到最好的归宿。
  经专家研究鉴定,“虎鎣”为西周晚期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相关资料显示,“虎鎣”原为清宫旧藏,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劫掠后由其家族收藏。2018年3月,“虎鎣”即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传出,国家文物局立即开展多方面工作,推动“虎鎣”追索返还祖国。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虎鎣”返还工作逐渐出现转机。4月底,境外买家表示愿将“虎鎣”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与文化和旅游部的直接领导下,国家文物局会同中国驻英国使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稳妥有序地开展“虎鎣”的鉴定接收工作。9月份,中国国家博物馆专家团队赴英对“虎鎣”进行鉴定。11月23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安全顺利地将“虎鎣”运回北京。
  包括“虎鎣”在内的流失海外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散回归的命运与我们国家民族的兴衰密切相关。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大量中国文物流失海外,正是中华民族遭受百余年深重苦难的写照和缩影。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海外文物追索回归工作时时牵动着全体中国人民浓烈深厚的民族感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文物工作,多次就流失文物追索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批示,许多珍贵流失文物由此成功回归祖国,青铜“虎鎣”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范例。漫漫回家路,浓浓民族情,“虎鎣”从流失海外到重回祖国并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坎坷历程,再次见证了中国从积贫积弱到民族复兴、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时代巨变。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保管、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是青铜“虎鎣”的最好归宿。为让“虎鎣”发挥更大作用,以史鉴今,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我们在经过初步研究之后,策划推出了“虎鎣:新时代•新命运”展览,以回应广大观众的热切期盼,进一步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第一单元 西周礼器 皇家旧藏

  据研究,青铜“虎鎣”为西周晚期青铜器。“鎣”是“盉”的一种异称,和其他青铜器一样,在商周时期一般都是用于祭祀的礼器,西周晚期主要是用于祭祀、宴飨等典仪中“沃盥礼”的实用水器。由于器盖、流部有虎形纹饰,“虎鎣”因此得名。据“虎鎣”相关流传资料和所配器座来看,这件“虎鎣”应是清代皇室的收藏,供皇帝鉴赏。“虎鎣”因其悠久的历史、精美独特的造型装饰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自作□鎣”(世称“虎鎣”)
西周晚期
器合盖通高25.3、流鋬间距34.5、肩宽22、腹深13、盖高9、口径12.5厘米,重4.22千克
  侈口,短束颈,宽折肩,收腹,圜底,三蹄形足。肩的一侧有管状流,以卧虎为造型,另一侧有龙首鋬。盖顶踞一猛虎,盖与鋬上各有一小环钮。肩部饰卷曲夔纹,腹上部饰横S形斜角云纹,腹下部饰瓦纹,足根饰饕餮纹。盖内铸铭4字:“自乍(作)□ (鎣)”,第三字释读存疑。鎣是盉的一种别称,这一时期与盘组成一套水器。

第二单元 山河破碎 流失海外

  由于国力贫弱,近代以来的中国饱受列强欺辱。1856年10月至1860年11月,英法联军悍然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及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中国不但因此丧失了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且也使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灾难。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及畅春园等凝结民族文化艺术的园林宝库均被洗劫并焚毁,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的心灵创伤。在山河破碎的岁月,青铜“虎鎣”也难逃劫难,被英国侵略者劫掠到海外。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园林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含150余景,有“万园之园”美称。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圆明园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称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大肆掠夺园内珠宝、文物,随后放火将其焚毁。伴随着圆明园的大火,清廷承诺了侵略者的一切条件,不久即分别与英、法、俄诸国交换了《天津条约》文本,签订了《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更加深入及扩展,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圆明园西郊诸园再遭劫掠,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伴随着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苦难和屈辱命运,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最终变成一片废墟。
  “虎鎣”系1860年被英国军官哈利·埃文斯从圆明园劫掠获得,此后一直由其家族收藏。埃文斯家族的信件及档案等资料,记载了哈利·路易斯·埃文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参加烧毁圆明园及其本人的抢劫行为。埃文斯家族相册中的家居陈设场景照片显示,哈利· 路易斯·埃文斯所述其对圆明园的抢劫所获——“虎鎣”、清代铜炉、掐丝珐琅尊、掐丝珐琅炉及瓷器等均赫然在陈。

第三单元 跨国追索 回归祖国

  2018年3月,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青铜“虎鎣”即将在英国拍卖的消息在国内和国际社会引发强烈反响,深深牵动着国内民众和海外爱国华侨华人的心弦。国家文物局立即开展信息收集、协商谈判、协调联动、宣传引导等多方面工作,在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和相关拍卖机构组织、国内外媒体的支持下,综合运用外交、商业、舆论等多种途径,推动青铜“虎鎣”返还工作出现积极转机。4月底,青铜“虎鎣”境外买家表示愿将文物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会同我驻英国使馆和国家博物馆,稳妥有序地开展青铜“虎鎣”的鉴定、接收等各项工作。9月21日,国家文物局代表团在我驻英国使馆举办青铜“虎鎣”捐赠接收仪式。11月23日,青铜“虎鎣”安全抵达北京。12月11日,虎鎣正式划拨入藏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国家博物馆。
  青铜“虎鎣”回归祖国,始于中国人民对祖国文化遗产始终不渝的热爱、百折不挠的守护,凝结着政府、收藏机构、行业组织、媒体与各界友好人士共同不懈的努力;反映了流失文物归还原属国的观点已深入人心、不可逆转,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见证。

虎鎣:
回归大事记

  • 2018年3月
    英国坎特博雷拍卖行官网显示,该行将于4月11日拍卖“虎鎣”并对“虎鎣”背景进行介绍,估计其价值约12-20万英镑,引发国内外民众高度关注。
  • 3月28日
    国家文物局发表严正声明,表示“我们一贯反对并谴责买卖非法流失文物的行为,希望有关机构遵守相关国际公约精神,尊重文物原属国人民的感情,不买卖非法流失的文物,不以此类文物为名进行商业炒作。”
  • 4月初
    国家文物局与拍卖行进行沟通,要求其遵守国际公约精神与职业道德准则,尊重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与民族情感,终止对上述文物的拍卖和宣传活动。
  • 4月9日
    英国相关拍卖机构负责人通过邮件明确表示拒绝撤拍“虎鎣”。
  • 4月10日
    国家文物局在官网发表声明,强烈反对并谴责坎特伯雷拍卖行不顾我方严正抗议,执意拍卖疑似非法流失文物,并以战争劫掠文物为名进行商业炒作的行为。不赞成境内机构和个人参与文物的竞拍活动,并呼吁国际友好人士本着人文主义精神,共同抵制疑似非法流失文物拍卖。
  • 4月11日
    拍卖如期举行,“虎鎣”被神秘卖家从场外以电话竞价方式购得,最后落槌价为41万英镑。
  • 4月11日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国内主要文物艺术品拍卖平台等相继发声支持国家文物局立场,并表示如该拍卖机构执意拍卖我国流失文物,将终止与其开展的一切商业合作往来。
  • 4月28日
    国家文物局收到英国相关拍卖机构负责人邮件,邮件称青铜“虎鎣”境外买家希望将文物无条件捐赠给国家文物局,并委托拍卖行全权处理相关事宜。国家文物局紧急致函中国驻英使馆文化处,希望文化处与英方联系,了解相关情况。
  • 5月14日
    文化处项晓炜公参、于果赴坎特伯雷拍卖行与经理Cliona Kilroy及顾问Alastair Gibson会谈,并查看了“虎鎣”实物。英方提供了“虎鎣”拍卖图册及检验报告,文化处随后将现场拍照图像资料和英方提供的上述材料快递至国家文物局。根据会谈结果,买家希望保持匿名,全权委托拍卖行履行文物捐赠相关手续。
  • 6月
    国家文物局在获知青铜“虎鎣”捐赠背景信息后,决定在坚持流失文物所有权的前提下,尊重捐赠者的相关意愿,开展文物捐赠接收工作,并制作了周密的工作方案,会同中国驻英国使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积极推进青铜“虎鎣”实物鉴定和捐赠接收的筹备工作。
  • 6月26日
    国家文物局确定将“虎鎣”划拨国家博物馆收藏,并委托国博派团访英对文物进行二次鉴定和接收。
  • 9月20至24日
    国家文物局与国家博物馆联合工作组一行6人访英,对文物进行二次鉴定并接收。21日,国博专家马燕如、于成龙和田率在驻英国使馆对“虎鎣”进行了上手查验和仪器检测,一致认为“虎鎣”在形制、纹饰和铭文字体等方面符合西周晚期青铜器基本特征,仪器检测也排除了黄铜成分,无修复、补配痕迹。
    鉴定结束后,国家文物局代表团吴旻和坎特伯雷拍卖行代表克里奥娜·基尔罗伊(Cliona Kilroy)当场签署了接收确认书,“虎鎣”被正式移交中国政府。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国家文物局代表温大严在捐赠仪式上致辞。
    完成移交后,“虎鎣”暂存使馆。国家博物馆委托华协及英国Constantine公司办理“虎鎣”出境手续。
  • 10月31日
    英格兰艺术理事会(Arts Council England)签发“虎鎣”出境许可。
  • 11月19至22日
    国家博物馆文物接收工作组刘月兰一行5人访英。22日17:40,工作组携带“虎鎣”乘坐CA856航班离开伦敦。
  • 11月23日
    “虎鎣”顺利抵达北京。
  • 12月11日
    国家文物局划拨中国国家博物馆青铜“虎鎣”入藏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出席仪式,雒树刚为“虎鎣”揭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与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黄振春交接划拨文物清册。 流失海外百余年的“虎鎣”正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结语

结语

  海外流失百余载,如今回家话沧桑。正如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在“虎鎣”入藏仪式致辞中所说,“虎鎣”被掠流离海外,是清政府被列强欺凌的真实写照。而今,中国国力日益强大,“虎鎣”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见证。今天,青铜“虎鎣”正式入藏国家博物馆,与国家博物馆140万余件藏品一起,共同见证中华文明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共同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谨以此展,献给为海外流失文物回归作出贡献的相关机构和广大爱国人士!

展厅实景

长按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