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delInfo.title}}】

{{modelInfo.where}} {{modelInfo.time}}

{{modelInfo.param}}

{{a}}

top

展厅:南9展厅

展期:2018/12/28 - 2019/3/20

票价:30元

主办单位:

他是中山靖王刘胜,来自2000多年前的西汉王朝。

他的身份高贵,是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刘启之子,也是赫赫有名的汉武大帝的庶兄,三国时蜀汉皇帝刘备自称的先祖。

他十几岁时就被封为西汉第一代中山王,在位42年,是西汉中山王中在位时间最久的人。

他的一生享受过无尽的荣华富贵,也亲历了“七国之乱”等血雨腥风。有人说他“乐酒好内,不堪任藩臣”,也有人说他“优于文辞,为汉之英藩”。

50年前,他和王后窦绾的陵墓在河北保定满城区被偶然发现,墓中出土的上万件珍贵文物震惊了全世界。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山靖王刘胜的世界,追寻这位大汉藩王的人生足迹,感受他身处的那个盛世时期的非凡魅力。

【 {{data[0][0].title}} 】

{{data[0][0].param}}
{{data[0][0].where}}

出于刘胜墓侧室,熏香用具。通体用金丝和金片错出舒展的云气纹。炉身分为炉座、炉盘、炉盖三部分。炉座透雕成三龙出水状。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的山峦。炉盖上因山势镂孔,雕塑出生动的山间景色,神兽出没,虎豹奔走,小猴嬉戏,猎人巡猎山间。此炉汇合仙山、大海、神龙、异兽等多种元素,不仅反映出汉代人求仙和长生的信仰体系,也体现了大汉王朝“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胸怀与气度。高超的铸造技艺充分诠释了盛世时期汉代工匠高度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

查看详情

展览单元

第一单元:盛世风貌

刘胜身历汉景帝、汉武帝两朝,彼时正值西汉盛世时期。经过“文景之治”以后,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盛世之景。到了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力发展到极盛:中央集权统治得到空前巩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府库充盈;开疆拓土,北征匈奴,凿空西域,经略南方。鼎盛的国力使整个社会呈现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时代风貌: 无论是驭兽的力士,还是蓄势而飞的夔龙,都与汉代人自信进取的精神高度契合;劲弩长戟、坚甲利刃伴随着大汉将士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也印证了汉代人的英勇尚武精神;登峰造极的鎏金、错金银、镶嵌工艺,色彩鲜明、线条流畅的彩绘技法,彰显了盛世时期的非凡创造力;冶金、天文、度量衡领域的卓越成就使汉文明傲立于世界文明的前列。

【 {{data[0][1].title}} 】

{{data[0][0].param}}
{{data[0][0].where}}

出于刘胜墓中室。铜俑身着直襟左衽胡服, 昂首半跪作托灯状。灯盘直口, 直壁, 平底, 盘心有烛钎。灯盘壁刻有铭文:“ 御当户定(锭) 一, 第然于” 。 “当户”系当时匈奴官吏的名称。“锭”同“灯”。 “然于”应为器物的编号。

西汉前期,匈奴不断侵扰西汉北部边境,直到汉武帝时期,连续发动了十余次大规模抗击匈奴的战争,才彻底瓦解匈奴的军事力量,结束了西汉与匈奴之间长达百余年的武装冲突。在灯具上铸造半跪匈奴官吏擎灯的形象,正是汉与匈奴之间尖锐矛盾的真实写照。

查看详情
  • 【 {{a.title}} 】

第二单元:王国往事

西汉盛世景象下也隐藏了深刻的国内危机——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的尖锐矛盾。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具有很大的自主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诸侯国的势力逐渐发展,对中央政府构成严重威胁,到了汉景帝时,终于酿成了吴楚七国的叛乱。

公元前154年,就在“七国之乱”被镇压后不久,景帝改中山郡为中山国,封皇子刘胜为第一代中山王。虽然新建的中山国仍可使用中山王的独立纪年、自铸钱币,机构职官设置一如朝廷,但势力已远远不及汉初诸侯国。随着景、武两朝相继剥夺诸侯国的置吏权和铸币权,以及“推恩令”等一系列政策的颁行,诸侯国“唯得衣食租税”,虽保留王国的威仪,但权势日趋衰落,再也不能与中央分庭抗礼,困扰西汉帝国近一个世纪的诸侯国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 {{data[1][0].title}} 】

{{data[1][0].param}}
{{data[1][0].where}}

出于刘胜墓中室,敞口、微鼓腹,腹部有蟾蜍形铺首衔环一对。镬即大锅,用以煮牲肉。口沿上有铭文:“中山内府铜镬,容十斗,重卌一斤,卅九年九月己酉,工丙造。” 西汉诸侯国的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类同,“内府”职能应与中央“少府”职能相近,执掌诸侯王府内的事务 。卅九年即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己酉”指九月的某一日,“工丙造”即工匠丙制造,工匠丙所属机构可能是中山国专设的铜器生产机构。此器为断定墓主人身份提供了有力证据...

查看详情
  • 【 {{a.title}} 】

第三单元:长乐无极

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的对抗中,站在地方势力一边的刘胜曾利用到长安朝拜的机会,向武帝进言,请他顾念骨肉亲情,勿再削减诸侯封地,但无功而返。进言无果的刘胜看破了时局,选择了一条不理政事、偏安一隅、独享安乐太平的生存之道。在其封国内,他和王后窦绾舞文弄墨、游猎宴饮、养生保健,生活可谓“长乐无极”。

  • 【 {{a.title}} 】

第四单元:因山为葬

公元前113年,刘胜平稳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和王后窦绾的最后归宿是长眠于满城陵山。满城陵山所属的汉北平县,是汉中山国最北的一个县。陵山是一座孤立的小山峰,位于今保定市满城区西南1.5公里。依山开凿的满城陵山汉墓,属于横穴式的“崖墓”。这种“因其山,不起坟”的埋葬方式是刘胜效仿其祖父汉文帝刘恒的霸陵而成。

刘胜夫妇试图借助金缕玉衣、镶玉漆棺来实现永生不朽的愿望,但“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终究只是幻灭的神话而已。

【 {{data[3][0].title}} 】

{{data[3][0].param}}
{{data[3][0].where}}

这件玉衣出土时随刘胜的尸骨穿在身上,共分头套、上衣、裤筒、手套和鞋5大部分,具体由脸盖、头罩、上衣前片、上衣后片、左袖筒、右袖筒、左手套、右手套、左裤筒、右裤筒、左鞋和右鞋12部分组成。玉衣由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光素玉片,于其角处穿透三至五孔不等,用纯金丝连缀而成。全长188厘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

查看详情
  • 【 {{a.title}} 】

第五单元:发现靖王

满城汉墓的发现实属偶然。1968年,解放军工程兵某部在满城陵山进行战备施工时,意外发现了这座沉睡了2000多年的古墓。陵山古墓的发现正值特殊时期,当时地方机构已经瘫痪,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下,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亲自主持调查和发掘工作。考古工作者和部队官兵们在非常时期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中国考古史上最艰苦的一次重大发掘。

满城汉墓是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它的发掘,创造了数项考古学之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在中国考古史、中国学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墓中出土的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反映了汉代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以及当时劳动人民的卓越智慧和非凡创造力。

50年来,关于满城汉墓的研究不断深入,硕果累累。有关满城汉墓的陈列展示也在推陈出新,获得国内外观众的广泛好评。满城汉墓不仅是一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人类文明的缩影,将在历史长河中永远绽放光彩。

主办单位: 中国国家博物馆 河北博物院

© 2003-2018 中国国家博物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