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北10展厅
展览日期:2017年3月2日 ~ 5月31日
 票价:50元(您可在展厅入口处购买)
本展览请勿拍照

展览简介

  “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借助大英博物馆丰富藏品中精选出的100件(套)文物,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借助文物的视角——遨游世界历史。这个展览不仅彰显了“以物述史”的独特魅力,而且启迪我们思考自身与人类创造物之间微妙的关系。
  这些文物跨越了200万年的历史,涵盖了世界所有地区的文明。展览平等地看待人类曾经存在和当代仍然存在的各个文明,力图发现每个文明自身的价值及其对人类历史的贡献。
  那些没有留下文字记录的消亡的族群,我们可以凭借文物遗存复原他们的生活,探寻他们的精神世界。以古印度文明的石质印章为例,这枚石质印章制作于公元前2,500到前2,000年之间,来自古印度文明,一个曾繁盛于今巴基斯坦和北印度地区的印度河谷的古老文化。可能由于气候的变迁,古印度文明衰落了,在人类的记忆中消失了数千年。直到这些印章及其他遗存在19世纪的考古发掘中被发现,印度文明才重见天日。
  另一些文物则展现了人类最严肃的思考:人们渴望理解神明,超越死亡(与死神讨价还价)及战争与冲突的泥淖。例如来自也门的青铜手,属于已经消失的宗教遗产。公元后第一个千年内,几个世界性宗教兴起,导致崇拜地方神祇的小型宗教走向衰落并逐渐消失。青铜手上的铭文记录了一位神祗的名字,他在公元100—300年间受到也门山城居民的崇拜。铭文还告诉我们,这座山城叫作“里阳”,神叫作“塔拉布·里阳”,意即“里阳的强者”。他被视为里阳百姓的保护神,一位信徒将这件青铜手当作祭品奉献给他。在这件器物制作时代,数百个行形形色色的神祗在阿拉伯半岛受到崇拜。之后,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先后到来;最终,伊斯兰教永久改变了中东地区的宗教版图。青铜手也极具个性化:折断的小拇指和罕见的勺形指甲,似乎暗示这只手是根据真人的手浇铸而成。青铜手所献祭的宗教已经消失,但这一文化遗存仍能帮助我们追寻那消失的信仰。
  还有些文物表现了人类的欢愉,专门用于华宴和游戏的场合。来自中国春秋时代的青铜镈钟,代表了早期中国“钟鸣鼎食”的礼乐文明。还有一些重要的文物揭示了人类文明自古以来存在的紧密联系与相互影响。克里特岛出土的青铜人像,其材质和技术来自世界其他地方;德雷克环球航行纪念章,体现了人类对于未知领域的好奇与探险是如何把世界各地连结在一起的。
  总之这些历史文物能带来欢欣和愉悦、好奇和挑战,能提出问题,也能解答疑惑。最重要的是,这些文物能讲故事,它们聚集一处,共同讲述了一个最伟大的故事——世界历史!

精彩展品

“大洪水”记录板

  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即今日伊拉克)发展起来的早期书写系统被称为楔形文字。这是一种用切断的芦苇杆刻写在泥板上的文字,笔画呈楔子形状。成千上万的楔形文字泥板被保存下来,其中以这一块公元前七世纪的泥板最为著名。1872年当它被翻译出来时曾引起轰动,因为它与《旧约》中一则著名的故事有着密切联系。
  翻译者名叫乔治•史密斯,他花费了多年的午餐时间来学习解读和钻研这些楔形文字泥板,逐渐成为了当时的楔形文字专家,并成为了大英博物馆的一名策展人。他发现泥板上的文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人受神旨意建造了一艘船,把他的家人和“一切生灵”带到船上,在即将发生的洪水中拯救了他们。这则传说与《圣经•旧约》中诺亚方舟的故事相同。更为重要的是这块泥板早于《圣经》400年左右。
语音导览

萨珊王狩猎盘

  在这件工艺复杂的圆盘上,一位萨珊国王骑在一头牡鹿背上,并将一把匕首刺入了坐骑的一侧。中东地区以往的狩猎纹样都是表现统治者远距离与猛兽搏斗,因此这件圆盘上所表现的狩猎场景显得与众不同。国王头顶王冠,因为没有鞍鞯、马镫装备,所以在给予身下坐骑致命一击时,他只能抓住鹿角。这一图像表现的是一个只身与猛兽搏斗的人,不仅仅是为了展现萨珊人对狩猎的喜爱,更象征着国王对混乱无序的征服。其中毁坏庄稼的牡鹿代表着混乱,而杀死它的国王则代表着利民敬神的善的力量。圆盘的底部还有另外一只被制服了的牡鹿,已然奄奄一息。作为神的代言人,国王成功地重建了神圣秩序。
语音导览

三彩文官俑

  这件陶俑的主人是刘庭训,一位唐朝的重要官员,在公元728年以72岁高龄去世。通过他的众多头衔,我们可以一窥唐朝社会的复杂性。他曾任忠武将军、河南道与淮南道校尉以及中央枢密使。刘庭训不仅希望自己的成就能在身后被世人记住,更重要的是,他想让决定他来世命运的冥王看到他的成就。
  唐朝最著名的文物就是三彩陶俑。诸如此类的陶俑大量出现在公元700年左右的唐代墓葬中,其分布遍及西北地区。
语音导览

印加金羊驼

  在西班牙殖民者将马带去美洲大陆前,当地没有可用于骑行的动物。虽然美洲驼也不能被当做坐骑,但它们非常适应高海拔和高寒地区。因此,印加人用它们驮载货物,并利用它们为自己提供驼毛、肉和肥料。为了给印加军队沿安第斯山的疆域拓展提供保障,成千上万头美洲驼也被饲养,用于运输军需物资。美洲驼对于印加帝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制作它们的小雕像也就顺理成章了。
  用于制作这件雕像的黄金是构建印加神话的关键元素,它被视为太阳的汗水,白银则被视为月亮的泪水。然而,如今,印加帝国的黄金却鲜有存世。许许多多的金银制品都被西班牙人熔成金锭、银锭运回了自己的国家,只有少许得以残存于世,向世人诉说着昔日帝国荣光。这只小美洲驼正是其中之一。
语音导览

丢勒的《犀牛》

  公元1515年,一头犀牛被从亚洲运到了欧洲。丢勒在纽伦堡制作这幅木刻版画的时候,应该或多或少参考了有关这头犀牛的描述,毕竟他并未见过一头真正的犀牛。制作时,他还将自己的名字缩写刻在了上面。
  欧洲人在印度的殖民活动始于十六世纪初叶。葡萄牙人在印度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殖民地,而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一位名叫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的葡萄牙官员。1514年,阿尔布克尔克去向古吉拉特苏丹请求一座印度岛屿的使用权时,给苏丹带去了许多奢华的礼物以博取好感。为表示礼尚往来,苏丹也有礼物回赠,犀牛便是其中之一。
  葡萄牙深知要想实现自己的帝国梦,必定离不开天主教会的支持。因此葡萄牙国王决定把这头犀牛作为礼物献给教皇。但这头庞然大物结局惨淡,可怜的它根本没能踏上意大利的土地。运载它的船途中失事,它也永远地沉入了海底。但有关它的故事一直流传着,丢勒的这幅画也成为了欧洲许多代人心中犀牛的形象。
语音导览

展品清单

序厅

第一单元 开端(公元前2,000,000—前2500年)

第二单元 最初的城市(公元前3,000—前700年)

第三单元 权力与哲学(公元前700—公元100年)

第四单元 仪式与信仰(公元1—800年)

第五单元 贸易与侵略(公元300—1100年)

第六单元 变革与调整(公元900—1550年)

第七单元 邂逅与连结(1500—1800年)

第八单元 我们创造的世界(1800年至今)

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品

参观导览

展览精选20件展品录制语音导览,供观众免费使用。使用方法:

微信编码导览
1、关注微信公众号“国家博物馆”
2、回复展品对应的4位数字(编码范围9520-9540)

儿童参观学习单(9-12岁)


“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观众参观调查问卷
如果您已经来到国博参观展览,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参与此次问卷调查,您的答复和建议将对我们提升展览水平和服务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持!点击进入问卷

延伸阅读

相关书目:

  •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 新全球史: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 人类简史

  • 游牧民的世界史

  • 阿拉伯通史

  • 从黎明到衰落:西方
    文化生活五百年...

  • 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 为什么是欧洲:
    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

  • 白银资本:重视
    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 1688年,
    当中国走向世界

相关视频:
本片由大英博物馆与北京紫容文化传播共同拍摄,介绍了在“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中展出的部分展品或同类文物,为您理解相关展品提供帮助。


微博热议

隐藏 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