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2016/7/1 - 10/7

展厅:中国国家博物馆南8展厅

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俄罗斯民族博物馆

票价:免费

前言

本展览的展品由俄罗斯民族博物馆提供,该博物馆是俄罗斯研究和保存多民族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专业博物馆。本次所展文物多来自19世纪到20世纪初,代表了居住在黑海到太平洋之间的俄罗斯南部民族的特色文化。

俄罗斯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南部地区在古代和中世纪时期就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尤其在中东地区政治不稳、东西方之间的贸易联系面临危机时,其重要作用数次凸显。丝绸之路的数条支线是保障欧亚地区商贸往来能在数个世纪保持不断的最重要因素。本次展览的目的之一便是展示丝绸之路北部路线作为国际商路的特性,并强调它对于沿线地域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展览从丝绸之路主线以北的地域选择了数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区:南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南部和乌拉尔南部等与丝绸之路建立了紧密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的地区;伏尔加河中下游地区,这是丝绸之路和大伏尔加航路交汇的地域,与波罗的海沿岸相连接;高加索地区则是古代主商道的组成部分。

近现代时期,随着国际商路重心逐渐转向海洋,丝绸之路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上述地区之间建立的文化经济联系仍在不断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直至今日,多民族和多宗教文化仍然是上述地域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地域的一体化进程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是以互惠互利的内、外部联系为基础的。

16至18世纪,上述地区被纳入了俄罗斯版图,其文化风貌受到了俄罗斯文化的强力影响。俄罗斯民族的一些族群成为了文化的传播者,在上述地区进行文化传播,其中哥萨克人和旧礼仪派的各分支教派成为突出的族群代表。虽然俄罗斯南部边疆地区居民有着不同的传统、宗教信仰和语言,但他们又长久地共处于同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空间中。

展览中那些象征着人类物质与精神遗产的手工制品,其生产既受当地条件影响,又得益于丝绸之路影响下的地区文化联系。俄罗斯、北高加索与达吉斯坦、伏尔加和乌拉尔地区、南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古迹展示了俄罗斯的多民族风貌,他们既是俄罗斯大民族整体中的一环,但又独具特色。

第一章: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的历史与欧洲大陆的开发密不可分。丝绸之路主线以北的土地,是俄罗斯民族领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历史就是俄罗斯领土开拓的历史。

俄罗斯族在西伯利亚定居并进行生产活动是国家调控和自然迁移共同作用的结果。17世纪初,人们开始向西伯利亚南部迁移,而丝绸之路途径这一地区。国家政权在此设立居民点,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城市,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耕种和定居。

从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俄罗斯族除了移居西伯利亚,还开始大量从国家中心地区向南部地区迁移,俄罗斯族成为居住并服兵役于此的哥萨克人,与北高加索建立了牢固的关系。直至19世纪末期,俄罗斯领土版图最终形成。

大量俄罗斯移民的出现是丝绸之路沿线以北地带产生多民族化的原因之一:在北高加索出现了格列宾斯克哥萨克(北高加索地区居住在孙扎河和阿克塔什河流域的哥萨克)和捷列斯克哥萨克(北高加索地区居住在解列斯克河、孙扎河流域的哥萨克),在南西伯利亚出现了乌拉尔和奥伦堡哥萨克,他们是持有不同见解的旧礼仪派教徒。

在国家南部边境地区的各民族交流频繁:既有当地居民,也有从境外来到这里的人。丝绸之路为人们的活动、物品及思想提供持续保障,使相互之间不同的文化丰富起来。

第二章 伏尔加河流域和乌拉尔山前地带的民族

伏尔加河中下游地区和乌拉尔山前地带是历史形成的民族区域,位于欧亚交界地带。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一地带始终是以游牧为生和以农耕为生的两个不同民族的交汇地带。在伏尔加河中游和卡玛河沿岸的混合林中间,草原和耕地交错,这里生存着现代芬兰——乌戈尔人和突厥语各民族——摩尔多瓦人、马里人、楚瓦什人、鞑靼人和南乌德穆尔特人的祖先。而在从乌拉尔南部支脉到后乌拉尔草原的广阔土地上则生活着巴什基尔人的祖先。在伏尔加河中下游中部地区居住过说蒙古语的卡尔梅克人,他们是16—17世纪迁移到这个地区的厄鲁特的一部分。伏尔加河中下游地区和乌拉尔山前地带大部分民族的主要生产活动是农耕业和游牧业,而一些巴什基尔部族进行畜牧养殖。

18世纪,伏尔加河——乌拉尔地区作为宗教教派的交汇处,其教派主要是东正教和伊斯兰教。目前,俄罗斯族信奉东正教,遵循东正教教规的有马里人、楚瓦什人、摩尔多瓦人、乌德穆尔特人。相对东正教,伊斯兰教的普及和推广主要是在伏尔加河的中下游地区,也就是鞑靼人和巴什基尔人的居住地区。如果说在这些民族当中还有古老的多神信奉的话,那么就是楚瓦什人和马里人了。据土著文化的研究,他们的民族文化与中亚和亚洲非常相近,像是西伯利亚的普利奥比人和厄鲁特人等。

第三章 北高加索和达吉斯坦地区的民族

由于地理位置关系,克里米亚半岛、黑海地区和高加索地峡成为连接欧亚贸易路线的交汇之处。在古代,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同高加索居民及建立沿岸城邦的希腊人建立了联系。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这块土地被纳入到丝绸之路的线路。当时黑海和里海之间有从大高加索山脉向南或者向北的几条路线。丝绸之路高加索北部地段是为了输入商品和把当地生产的东西运输到黑海沿岸地区,包括到克里米亚,然后从那里海运到欧洲。经过这条路的商人和朝圣者与游牧民族(草原居民和山民)相互来往。这条路在北高加索历史悠久,它可以通往北方游牧民族居住地,也可以通往南方山区,那里居住着热情好客的北高加索和达吉斯坦民族。山区村落是北高加索东部区域特点之一,那里的居民有杰出的手工艺水平。从公元11世纪中期开始,当地养蚕业成为重要的产业。

由于邻近丝绸之路,高加索地区民族的许多生产工艺高速发展,同时保存了地区民族的古老传统,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四章 西西伯利亚和南乌拉尔的哈萨克人

西西伯利亚、南乌拉尔和伏尔加河下游的草原带、森林草原带属于从东欧到太平洋的亚欧大草原带。牧民是大草原上的主要居民,在丝绸之路创建时期,游牧民族帮助商队适应当地条件:提供领路人、栖身之所、毛纺织品、饲料、食粮,教他们加固水坝和寻找水源。15世纪蒙古金帐汗国瓦解之后,从阿尔泰山脉到伏尔加河下游的草原带由突厥语哈萨克人部落(哈萨克人是逊尼派穆斯林)占据。牲畜是哈萨克人的主要财产,马群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直至今日,以奶制品和肉类为主的饮食仍占主导地位。

19世纪,随着俄罗斯和中亚生产的茶炊、瓷碗走进哈萨克人的日常生活,哈萨克的茶文化开始发展起来。哈萨克住房的主要类型是毡帐。毡帐的整个构架以木制框架为主,表面覆盖毛毡。毡帐装饰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毡毯、地毯、墙毯、行李箱包以及各种家居用品。长袍和棉、毛裤是哈萨克民族服饰的重要元素。

19世纪下半叶,收腰短上衣融入了哈萨克民族的传统服饰。冬季,皮毛是保暖的外套,男性一定会束腰带。哈萨克人的鞋主要有硬底高跟鞋、高筒靴,冬天会穿毡袜。男人戴各种皮帽或用白毡子制成的高帽。女性头饰为白色封闭式头套,脸部露出,上面包有丘尔邦(头巾)。在哈萨克众多头饰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婚礼头饰“萨乌克列”,如今它被认为是最具特色的民族符号。

与邻邦的友好关系,帮助哈萨克民族开展了自己的商贸事业。他们从事车马运输行业、参与集市交易和娱乐聚会等活动。现今,俄罗斯哈萨克人致力于在俄罗斯多民族的调色板中保护且传承自己突出的民族传统文化。

第五章 南西伯利亚地区民族

南西伯利亚是指南部同哈萨克斯坦、蒙古和中国接壤的历史文化区域。该地区位于草原和山地—泰加林区结合部,包括阿尔泰山脉、萨彦岭、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和后贝加尔地区。突厥人与蒙古人是该地区的原住民。图瓦人、阿尔泰人、哈卡斯人、索尔人属突厥语民族,布里亚特人属蒙古语民族。其文化兼具中亚和西伯利亚两种独特的文化元素。地理条件为各民族间乃至同一民族不同族群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带来困难,但庞大的山系并没未阻隔族际交流。该地区各民族古人种基因相近,这成为他们共同的文化纽带。各族均以游牧和半游牧畜牧业为主业,他们的价值取向、物质和精神文化及世界观有诸多相近之处。畜牧业为他们提供基本食物来源、服装原料、住所和家具。南西伯利亚的居民饲养牛、羊,甚至还有骆驼和牦牛,但马始终是他们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

展览动态

  • 丝路繁华 | 吃穿住用行信仰(一)

    2016-08-04

    吃,喝,从早晨睁开眼睛,这便是人们的头等大事。“人是铁,饭是钢”,填饱肚子,才能精神饱满地面对世界。  详情

  • 展览背后 | 一位中方策展人的心意

    2016-07-22

    你可曾在博物馆的展览中感受过这种“恰到好处”的用心?前几日,特别邀“丝绸之路与俄罗斯民族文物”的中方策展人陈克双聊展览,没曾想竟聊了整个下午,展览没有华丽的布景却处处是讲究,只等你来拨云见日,读懂展览细微处的深意。  详情

  • 俄罗斯民族博物馆掠影(视频)

    2016-07-01

    本视频将向中国观众介绍俄罗斯民族博物馆。  详情

  • “丝绸之路与俄罗斯民族文物”展在我馆开幕

    2016-07-01

    2016年6月30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俄罗斯民族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丝绸之路与俄罗斯民族文物”展在我馆西大厅隆重开幕。  详情

  • 展览剧透 | “丝绸之路与俄罗斯民族文物”展品开箱

    2016-06-25

    由俄罗斯民族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合作推出的“丝绸之路与俄罗斯民族文物”展品已到达,这个展览十分有趣,去展厅见证展品点交过程,差点以为误入秀场后台,生活在俄罗斯南部地区的多个民族“身着”各式节日盛装,将于6月30日在国家博物馆闪亮登台,一起期待吧!当然,展品可不止服饰哦,来看剧透~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