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陶五角花冠迦陵频伽
高38.8厘米、长27.5厘米、宽30.5 厘米
2001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区3号陵出土
西夏博物馆藏

  人首鸟身,戴五角花冠,头顶束三分式发髻,宝缯垂于肩前;长方脸,脸颊肥腴,隆眉上有阴刻弧线,细长眼,额心有白毫,上眼睑下垂呈俯视状,鼻准略高,方嘴厚唇,大耳下垂,戴双环镶花项圈,平胸,双手合十于胸前,手镯无花饰;双翅展开,长尾高翘,双腿连爪跪骑于帖塑双线卷云纹的长方形座上。



 
  西夏陵区建筑构件中的迦陵频伽,在佛教中又称为“歌罗频迦”、“羯罗频迦”、“迦罗频迦”等,均是梵文Kalavinka的 音译,巴利文译作Karavika,藏语名Ka-La-vin-ka。《正法念经》云:“山谷旷野,其中多有迦陵频伽,出妙音声,如美音,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所及者,唯如来音声”。可见其声音美妙动听,婉转如歌,胜于常鸟,佛经中名曰美音鸟或妙音鸟,其形象多为人首鸟身。迦陵频伽通过其美妙的声音和优美的舞姿娱乐佛、供养佛,以达到“法音宣流”的目的。据目前所知道的最早的迦陵频伽纹饰,出现在北魏的石刻上。唐代,迦陵频伽图案的使用也日渐广泛,最为典型的造型是佛经故事中人首、半人半鸟首的迦陵频伽原型与唐晚期凤鸟花叶形尾重新组合而产生的新的艺术造型。多用于壁画、金银器的装饰上。西夏是一个崇尚佛教的国度,上至皇室公亲,下至黎明百姓皆信奉佛教,2001年在西夏陵区所发现的迦陵频伽,是以建筑构件的形式存在的,具有装饰效用,这一发现尚属首次。目前从西夏陵区出土的迦陵频伽的形态看,它们与唐代敦煌壁画和李德裕众禅寺银椁上所刻的有相似之处。可见,西夏迦陵频伽的形象应是延续了唐代的传统。
  另外,在宋人所著的《营造法式》中,有关于作为建筑脊式的迦陵频伽的记载,不过,其称谓是“嫔迦”。尽管目前尚未有实物的发现,但它说明宋代存在有这一建筑式样,到了清代演变为“仙人”造型。同时,也说明了迦陵频伽的流行,不仅主要集中在唐、辽两朝,还包括西夏。这就大大丰富了我国佛教艺术的内容,为研究佛教在西夏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